香港保单刷卡喊停:银联正向引导 客户量体裁衣


    香港保单再次赚足了公众的眼球。

  10月28日,关于“银联停止内地客户在港使用银联卡缴交保费”的消息在微信群内迅速传开并持续发酵,从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深圳民众连夜赴港排队购买保险;保诚、友邦股价应声回落……

  当晚,银联国际紧急表态,声明其“并未停止境外保险类商户的银联卡支付服务,将继续在监管政策框架内提供境外保险类商户的银联卡支付服务”,潜台词则是“这个锅,我们不背”。

  不过,这并未全然打消公众的疑虑,因为确有保险机构以内部邮件形式、向员工下发了“10月31日开始,所有具有现金价值的保单不能使用银联卡缴交保费,单笔5000美元限额仅限于缴交没有现金价值的保单保费”的通知。

  对此,一位保险机构人士解释称,“虽然政策暂未发生变化,但是监管风向无疑将愈发严格。使用银联卡缴交大额、短期、高现金价值保单的操作空间急剧缩小,此次为求躲避近期的监管风头、不得不暂停这一支付方式,观察政策的进一步动向。”

  而银联国际次日的声明似乎间接证明了这一说法。银联国际表示,“近来,通过对商户交易监测发现,部分境外保险类商户存在单卡单商户多笔交易量激增的情况。为进一步规范境外保险类商户受理境内银联卡,发布《境外保险类商户受理境内银联卡合规指引》,重申相关监管要求及业务规则,保证境内银联卡在境外的合规使用。”

  至此,事情的来龙去脉已然清晰。不过,虽然风波暂且平息,但仍有数个疑问仍亟待明确:银联究竟为境外保险划定了哪些界限;除银联卡外,还有哪些缴交保费的途径;相较于内地保单,香港保险产品的魅力何在?

  额度、种类均有限制

  此次,部分保险机构业务的主动收缩,其本质是逐渐回归到监管方向的轨道上。

  2010年10月,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规范银行外币卡管理的通知》,境内银行卡在境外使用的商户类别码分为完全禁止、金额限制和完全放开三类。其中,涉及境外保险类商户的4个商户类别码均属金额限制类,持卡人单笔交易金额不得超过等值5000美元。

  正因如此,银联国际才会提醒,“一直以来,保险属于境外限制类商户类别,持境内银行卡购买相关保险产品,均有单笔5000美元的限额。”

  除单笔额度外,具体的保险种类也有限制。2016年3月,外汇管理局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境内居民个人到境外买保险分为两种情况,如果是旅行、商务活动、留学等,需要购买个人的人身意外险、疾病保险,属于服务贸易类的交易,在外汇管理的政策框架下是允许和支持的。而人寿险和投资返还分红类保险则尚未开放,因为这项交易,在外汇管理上属于金融和资本项目下,尚未获得政策支持。”

  在这一逻辑下,银联国际表示,按照监管政策要求,境内发行的银联卡仅可进行个人旅游、消费类支付,不得用于资本和金融项目交易。因此,银联卡仅可用于与意外、疾病等旅游消费相关的经常项目保险,不能购买具有资本项目投资性质的人寿险。

  与此同时,银联国际强调,将强化境外收单机构对保险类商户管理要求,包括准确设置商户类别码、加强商户培训及异常交易监控、强化商户检查等。

  不过,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认为,“未来还需要从法律法规层面,对具有资本项目投资性质的人寿险范畴予以更明确的规定。”

5.jpg

  多渠道规避约束

  一如前述,即若使用银联卡缴交保费的渠道受阻,是否意味着内地居民无法购买香港保单呢?答案是否定的。

  需要明确的是,“单笔5000美元限额,可以满足境内持卡人购买与意外、疾病等旅游消费相关的小额保险需求,并且可以实现对其购买大额、短期、高现金价值保单的限制。”一位监管人士如是说道。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一位保险中介人士举例说道,“首先,内地银行发出的VISA Master信用卡可以继续缴纳香港保单保费。但由于内地VISA Master 信用卡的清算通道受银联控制,而赴港购买保险的支付业务涉及清算、结算,未来会否迎来变数,仍有待观察。”

  “此外,内地居民可以选择在香港本地银行开设账户。既可选择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外资银行,亦可在境内的中行、工行、建行、招行远程开设香港账户。”

  “尔后,已有香港银行账户的境内客户可以将银行本票或支票直接交由保险公司办理,或通过网银方式进行保费缴纳,甚至可以直接前往香港银行柜台办理,将现金存到保险公司的账户中。”

  而上述“绕避管束”的途径,是否已经引起监管机构注意,尚不可知。

  理性看待香港保单

  香港保单被“扼喉”风波后,我们不禁发问:为什么境内民众对香港保单如此“前赴后继”?

  究其原因,一是香港保单可以提供以美元计价的保单,绕过换汇额度的监管,实现全球化的资源配置,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资产减值,对高净值人群具有较大吸引力;

  二是部分香港保单与内地保单相比,具有更广的承保范围和更优的承保费用,对境内普通民众形成一定吸引力。

  据一位保险代理人士介绍,“目前,三类香港保单最受欢迎。第一类是储蓄分红险,特色是‘演示收益’高,可以实现多币种配置;第二类是重疾险,特色是定价比内地低,保障疾病种类、范围较内地保单更广;第三类是医疗险,主要是高端医疗险,其特色是保障金额高、全球合作医疗机构多、理赔便捷(可以直付)。赴港购买保险人群以高净值客户为主,并有逐渐向中端客户蔓延的趋势。”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香港保单尽善尽美,关键在于投保人需“量体裁衣”。

  一位保险精算师坦言,“一些境内客户可能忽略了香港保险产品和适用法律、与内地原则性之间的差异。对于重疾险、医疗险等保障型产品,他们片面注重费率低、保障范围广,却忽略了吸烟体费率更高、投保人严格如实告知的义务、保险人没有不可抗辩义务等细则,与内地保险公司存在较大差异。”

  她进一步解释道,“对于终身寿险等储蓄投资类产品,部分香港保险机构和代理人可能采用较高的演示利率和夸张性话术,而对产品保证性收益低、中途退保损失率高的风险则较少提及;还可能通过恶意贬低内地保险产品,利用人民币贬值预期,夸大保值、避税功能等方式以推销香港保单。 ”

  “无论是境内还是香港保险,‘保险姓保’的核心保障功能都不能丢,都应该讲求量体裁衣,结合客户风险状况给予保险产品购买建议;同时亦必须看到香港保单在产品设计上的优势,境内监管和保险公司都应该有所学习与借鉴。”一位保险公司业务部门人士说道。


注:本文转载自http://insurance.hexun.com/2016-11-01/186678609.html,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

最新加入

最新评论